×

🦇 六路八方 · 2021/12/28 0

由泰戈尔的1首小诗想到的

前几天,我读了《吉檀迦利》中的1首诗,诗中讲了3个相似且关联的故事:“我”呆在寂寞、黑暗的房子里,这时来了个带着灯的姑娘,“我”恳请她把灯借给“我”,姑娘每1次都拒绝了,却把灯置于空荡的水面、虚无的空中以及她布置出的灯群里。

作者泰戈尔匠心独具地在每1个故事的结尾,以重复的语言,从“我”的视角,“望向”那些灯:

“我独自站在深草丛中,眼看着她微弱的灯光,徒然漂流在水波上。”

“我站着,眼看着她的灯,徒然燃烧在虚空中。”

“我站着,眼看她小小的灯,徒然消失在灯海中。”(萧兴政译)

3个“徒然”,有着3种意思。前2个“徒然”,首先说的是灯光散发在别处,于“我”无用,同时也形容灯火星小,在环境中显得微不足道。第3个“徒然”却明贬暗褒,带出了1幅迥然不同的画面:周遭布满了闪跃的光亮,我明明看着姑娘刚刚放下的那盏灯,它却如同不见了一般!

作者可能在讲神的大爱,也可能在谈人生格局。然而,我从中看到了1种工作方式——1种“由面及点”的工作方式。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事业中,“点”常常是人们关注的中心,很多工作都是围绕着“点”,一个个特别的物种展开的。最近的典型例子的就是,自然之友与2家被告围绕着绿孔雀进行的那场著名官司。如果戛洒江边没有这种珍稀又美丽的鸟儿,那片河谷还会不会被大水淹没真的很难说。同理,卧龙是因为有大熊猫出没而设立了保护区,可可西里的大片土地也是由于奔腾着藏羚羊而受到了保护……多亏了那些被称为“旗舰物种”的明星,一处处自然之地拥有了关心与爱护。因为这些“点”,一片片广袤的区域(“面”)摆脱了开发与污染的威胁。同时,不单单是明星生物,其中各种各样的动植物也一并远离了人类的干扰。保护1家,惠及万家——这被称为“伞护效应”。利用好焦点,“由点及面”,是动植物保护从业者们的工作智慧。

而对于“面”本身的关注,也同样重要。这从我国对“自然保护区”的定义中就能看到——“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1]。“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列在了首位。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环境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在地球上承担着各种不同又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比如森林是“地球之肺”,吸纳着过多的CO2,供应着清新的O2;湿地是“地球之肾”,蓄洪防旱,降解污染;海洋是“地球之心”,是全球水循环的策源地……同时,生物大都对其环境有着高度的适应,在千差万别的环境之中,生活着的是迥然不同的生物群落,各具特色的生物类型——保护多样的生态环境也就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

“由点及面”和“由面及点”,2者是同样不可或缺的,在绝大多数时候它们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生态环境与它们的居民本来就是相互塑造、相互定义的。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这样说道:“生物不仅创造了土壤,也创造了土壤中种类繁多的其他生物。否则土壤就是一片死沉沉、了无生机的地方”(辛红娟译),爱德华·威尔逊又在《缤纷的生命》中写道:“从巴西的雨林到南极海湾,再到热火山口,每一个栖息地都庇护着独特、群聚的动植物”(金恒镳译)。这就像那一盏盏灯组成了灯海,而那芒芒的耀眼之中每1丝光亮都实现了价值。

灯与光芒
灯与光芒,物种与环境
(千图/VRF 1.0


参考文献:
[1] 中国自然保护区. 百度百科 https://f6j.cn/2g0Mm5.


本文内容若无特别声明,均使用知识共享授权协议: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