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料的后世 🌿
当塑料制品被人使用完毕或抛弃后,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僵尸”。不信?看看这2张图。

(Loranchet/Wikimedia Commons/CC BY 3.0)

(图源:参考文献 [9])
海边的这张摄自2005年的坦桑尼亚,而放羊的这幅就拍于几年前的中国。且它们都不是个例!哪来这么多的塑料垃圾?因为我们对塑料制品,尤其是吸管、餐盒、包装等1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得太多了,而它们降解的速度又极其缓慢,再加上不完善的垃圾处置体系,渐渐地,环境中就有了这支不会消失也难以消灭,数量庞大且还在迅速扩增的“僵尸大军”。
塑料垃圾进了海洋,会通过缠绕、闷覆等各种残忍“手段”伤害海洋生物。它们在陆地上,也同样“作恶多端”。如在牧地,它们会“跑”进牛、羊的肚子里,让牲畜营养不良[9],而它们携带的多种有毒有害物质还会“搭”红肉消费之“车”进入人体。
第2张图中,除了肉眼可见的那些垃圾,我想那里一定还有很多微塑料。微塑料?微塑料是指直径或最长处小于等于5毫米的塑料[10]。土壤里的微塑料可能来自大件塑料垃圾的分解破碎(塑料虽然很难降解,也就是说它们的化学结构不太容易发生改变,但是它们会因风化作用不断地破碎,变成毫米级、微米级,乃至纳米级的小碎片),也可能来自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生活污水里含有不计其数的微塑料,在处理后,大多数的微塑料会留在污泥里[11]),而这些污泥往往会被送至农田,当作肥料。此外还有洪水、灌溉等来源[12]。它们有可能会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接着经由禽畜或直接地进入人的口中[13]。

(图源:参考文献 [12])
由此可见,对塑料垃圾管理不善,其害无穷。(对于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目前的技术已可去除98%以上[11],能有效地防止它们进入自然界的水体,但如何处理那些承接了它们的污泥,目前的办法着实不妥。)那么在当前的固废处理体系中,塑料垃圾的正规处置方式有哪些呢?
有三,填埋、焚烧和回收。可惜每1种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问题。
填埋塑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一方面在于垃圾被雨水淋溶后会产生具有高浓度有害物质的渗滤液。设施先进的填埋场会在垃圾堆填区铺设隔离膜,可以有效地防止渗滤液流入地下水。但不是所有的填埋场都有这样的条件。更有甚者,有些所谓的填埋场,只是垃圾的堆放场地而已,塑料在那些地方,不但渗滤液得不到控制,还会在风吹、雨淋、日晒之下产生无数碎片和微塑料,这些风化后的小微垃圾被风一吹就会飘散开去,大有可能进入自然环境。不过,另一方面,即使塑料垃圾进了先进的填埋场,它们所包含的物质资源也一去不返了,这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Samuel Mann/Flickr/CC Search/CC BY 2.0)
焚烧,尽管被很多人当成环保的做法(因为可以产生电能),但它其实依然没有告别物质资源浪费的罪恶,而且塑料垃圾在燃烧后还会产生二噁英、多氯联苯等多种致癌物,以及铅、砷、汞灯重金属[4]。即使有研究表明,每焚烧1吨塑料包装发电,相比通过燃烧化石燃料发等量的电,可减少2吨碳排放[8],但这依然无法服人,因为它忽视了塑料包装从树脂生产、商品制造到消费使用这繁复历程中的温室效应问题。
对塑料的回收,可分为同级回收(初级回收)、降级回收(二级回收)、化学回收(三级回收)和能量回收(四级回收)四类。其中,同级和“降级”回收都是通过机械手段对物质资源进行的回收[14],其区别在于,回收后产生的再生塑料是否还保有原先的品质和功能性,如果品质、功能性如一,即是同级回收,否则为降级回收。可惜同级回收对纯度的要求非常高。如PET中含有一点PVC,就会在回收时产生气体,影响产物的质量;若PVC中含有PET,产物里就会含有结块,同样大大不如人意[14]。但送到塑料回收厂的原料,常常是纯度不高的,因为很多塑料制品在生产时或者被使用时会混上其ta化学物质。至于化学回收,那就是把塑料制品变回它们的化学原料(单体)[14],但它较之前两种回收,能耗相当大,而且成本很高[14]。而能量回收,是用塑料垃圾生产能源,焚烧发电便是其中1种[14],它对资源的浪费让“回收”2字显得相当荒诞。所以,我们应当鼓励还原回收和降级回收,尽量避免能量回收。
令人叹息的是,1950年至2015年间,全球产生的所有塑料垃圾中,只有约9%被合理回收了,12%被焚烧,79%进入了填埋场或自然环境[4]——3大塑料垃圾处置方式的优劣与它们的应用比例竟然是颠倒的!
为什么被回收的只有这么点,连1/10都没到?因为塑料回收产业有3个痛点——经济效益、原料纯度和社会认可。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要回收常见的塑料几乎都不成问题,然而能给厂家带来利润的却只有PET等少数几种。比如PS泡沫塑料,它们可以被回收,但它们是发泡的,密度太小了,花费很大的储存空间和运输成本却只能让厂家获得一点点的再生物质,在经济上划不来,所以从事泡沫塑料回收的人很少。纯度的问题,又会进一步增加厂家的生产成本,同时在质量方面压缩ta们产品的应用范围。而对质量的怀疑,恰恰是很多消费者不愿意使用回收塑料制品的重要原因。另外,公众对垃圾的成见也很普遍。我听说曾有1家荷兰的取材于回收塑料的婴儿车制造商Greentom,来我国推销产品,很多与会者就问到用垃圾做出来的婴儿车是否干净卫生,尽管商家出示了通过欧盟有关认证的证明,但还是1辆也没有卖出。而公众对回收塑料产品的不认可,不但会影响回收厂和生产商的产品销路,同时也会使ta们“要把塑料垃圾交付回收”的意识低下,这又会影响塑料回收厂的原料供给,给这一产业雪上加霜。但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那塑料的循环经济就可蒸蒸日上。
那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呢?我们先把塑料回收的流程拆解开来看一看,从中寻找答案。
请看这6个关键步骤:收集➜分拣➜清洗➜磨片➜再分➜纯化。收集即对可回收塑料的收取和集中;分拣是把塑料和其ta可回收物分开,并初步把不同种类、颜色的塑料分开(通过人工、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探测等手段);清洗是把塑料上的污物清除(有水洗和干洗);破碎则是把收来洗净后的塑料磨成碎片;接着要对碎片再做一次分拣,进一步根据种类和颜色等分开不同的塑料(有空气淘析等方法);纯化(有时和再分合并)是把塑料碎片里不兼容的杂质去除的过程(通过泡沫浮选、激光分选等技术)[14]。理论上来讲,这些环节的每1个进步都可为解决那些痛点做出贡献。然而,清洗和破碎的进步空间似乎主要在于节省水耗和能耗,这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回收厂的运营成本,但与回收产物的产量、质量或社会认可度并不直接相关;分拣、再分和纯化的水平若能提升,则可有效保障回收产物的质量,对这3个痛点都有“疗效”,不过这对科学技术要求不小,“入局”的门槛较高。而收集是容易发力、容易见效,且直面公众的1环,很多团队都不约而同地在这一方面开动了脑筋,并有所建树。
比如,小黄狗和晧扬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就分别推出了各自的垃圾收集装置。这种干净卫生,又对可回收资源提供补贴的系统,能大大提高公众回收塑料的积极性,还能在大家一次次回收的行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投放者对回收塑料产品的认可度。又如,泰瑞环保为了推动烟蒂的回收,联合另一家环保机构Hubbub在英国街头推出了“投票回收箱”。这些箱子会给行人出题,像你认为梅西强还是C罗强等等(题目会定期更换),行人呢则把烟蒂投入相应的区域,以表观点。更赞的是,各个区域的烟蒂都暂存在透明的面板之后,这样大家可以方便地了解人们都把票投给了哪1方[15]。如此吸睛的回收箱,还怕没有“生意”吗?这样“炸街”的推广,还怕做出来的东西无人问津吗?(泰瑞环保在烟蒂回收的后端也做了开创性的工作[15]。)

(Matt From London/Flickr/Openverse/CC BY 2.0)
这些机构的努力都让人看到了战胜“塑料凛冬”的希望,然而回收依然只是“脚疼医脚”,要让这个时代甩掉“吃光前人留下的,透支后人需要的”的骂名,我们需要从头思考工业和消费的理念。因为塑料作为1种科学发明,其实是中性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生产,我们的生活,以及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如何应用这种材料。
本文内容若无特别声明或特殊情况,均使用知识共享授权协议: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SA 4.0)